上海推进国资证券化 国企须按上市公司方式管理

作者:胡江 来源:法制网 发布时间:2010-3-2 16:46:57 点击数:
导读: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再出发,方向在哪里?  1月20日,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在同市民进行国资改革在线交流时表示,上海将实现80%以上的国资资产证券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将是上海国资坚定不移的改革方向。  &ld…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再出发,方向在哪里?

  1月20日,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在同市民进行国资改革在线交流时表示,上海将实现80%以上的国资资产证券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将是上海国资坚定不移的改革方向。

  “证券化以后带来股权多元化,今后国企就会成为真正的公共企业(public enterprise),而不存在归属哪一类所有制的问题。”艾宝俊表示,民营企业做大之后也会走这条路,大家都将殊途同归。

  此前在上海市国资系统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艾宝俊叮嘱在场的各企业负责人:企业集团要参照上市公司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的透明度。“每家企业都要做年报,而且要逐步公开,这条路早晚得走。”

  要提高上海国资的市盈率

  80%的国资证券化率,是个什么概念?

  2009年,上海市地方国有资产总量为12596.79亿元,为全国第一,目前的资产证券化率是25.4%。要达到80%证券化率的远期目标,这意味着仅据现有总量计算,还有数千亿的资产要实现上市。

  上海地方国资占上海国民经济的四分之一强,加上央企,上海的国资大概占二分之一。而上海经济另外的“一半”,大部分是外资,小部分是民企。

  根据上海市国资委2010年的工作要点,今年的资本证券化率目标是30%,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提升6到7个百分点。2009年,有270.54亿元的国资实现了证券化。

  艾宝俊表示,在今后的国资证券化中,将鼓励各类基金、私募和其他所有制的股权进入。同时,整个市场化将公开、透明,引入市场询价、路演和新进投资者考量机制,以避免国有股权流失和转让不公平。

  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决心推动更多的国企做大做强。

  在前文所述的上海市国资系统内部会议上,艾宝俊一一梳理了能够或有希望做到全国行业前三强的企业,包括上汽集团、电气集团、国际港务、建工集团、锦江集团、百联集团、上药集团、现代设计集团、华谊集团、城投集团、光明集团、水产集团和绿地集团共十三家。

  “我觉得上海不少企业集团很有希望,你们自己要有信心,能在你的领域里做到全国前三强。”艾宝俊说,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结构调整、改革进取心,都非常强,一旦宏观经济形势出现转机,抓住机遇,就发展很快。

  做强做大的目标中,亦包括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一个不能掩盖的现实是,尽管2009年上海市国资利润增长达到30%,但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有4.1%。而此前一年,上海市国资的总资产收益率仅为1.64%,甚至低于一年期人民币2.25%的存款利息。

  “做国企不如存银行。”一直以来是业界对上海国资整体盈利能力低下的诟病。

  对此,艾宝俊表示,上海在运营环境、资源匹配和市场成熟度等方面一直在全国前列,因此本市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上理应要有个溢价才行。“如果其他地方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是10倍,我们上海是否应该做到11倍?”

  国资最终是要靠市场监管

  “上市公司能够公开年报,你集团的年报为什么不能公开?”

  在上海国资系统内部会议上,艾宝俊对台下的数十家国企负责人发问。他说,据其了解,有的国企集团甚至连年报也没有做。

  “首先你要做年报,要按照这样一个规则和机制去约束、要求自己。”艾宝俊说,今后集团年报要走透明、逐步公开之路。

  他表示,企业年报可以先给相关委办看、给政府领导看,规范之后给社会看、企业彼此之间相互看,最后给媒体看、给投资者看。“这个过程是一定得走的,早晚要走。”

  在2010年上海国资年度会议上,上海市国资委要求各企业集团要参照上市公司管理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的透明度,推动企业运作更加公开透明,最终能够像上市公司一样向全社会公开企业年报。

  “我们要进一步推动资产证券化、早日实现以上市公司为主的企业运行模式,来促进国有企业迈向公共化、增强透明度的转变。”艾宝俊在20日的公众在线交流中表示。

  一位参与交流的人士认为,在上海市政府的国资改革部署中,国资证券化有着“一石多鸟”的政治意义。

  艾宝俊坦言,地方国资委作为国企出资人、监管方的定位,其实也是一种过渡的方式,最终都要市场化——其潜台词即是证券化。

  “国资证券化之后,成为公共企业,就不存在归属哪一类所有制的问题。”艾宝俊说,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投资者,谁的股权多,谁就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他还透露,今年上海国企的经营层副职任免权将首次交给董事会,政府不再干涉。

上一篇:股票期权计划设计 下一篇:虚假陈述的监管与信息披露担保——基于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责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