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零碳园区法治建设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者:记者郭锦辉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11/14 15:17:06 点击数:
导读:2025零碳园区法治建设学术研讨会召开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  郭锦辉)10月29日,由北京市法学会指导、北京知行法律实务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双碳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研讨活动·零碳园区法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协办,会议采用线下主会场与线上分会场结合形式,汇聚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实务机构代表,围绕零碳园区建设的意义、实践挑战、标准、法治保障、制度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指出,零碳园区是碳中和经济体系与新型能源体系的预演,当前建设需重点破解供需协同与经济性平衡、产业链利益分配、配网电价市场化三大矛盾。他强调,园区作为用能侧主体,需优先挖掘需求侧灵活性,保障“零碳不溢价”;同时需明确电网、热网等垄断资源的红利共享规则,推动配网电价从政府定价转向市场化定价。

北京知行法律实务研究中心理事长王科峰从法治视角提出,零碳园区建设面临清洁能源供需平衡调节不畅、碳权交易衔接不足、绿色金融支撑薄弱、碳排放核算、评价标准不统一四大痛点。他表示,需通过法律手段理顺相关主体权益关系,依法设定约束和激励机制。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马勇介绍了该机构2024年发布的《零碳园区建设与评价技术规范》。该标准设置总体规划、能源系统、生物多样性友好系统等9大一级指标,将零碳园区评价分为低碳、近零碳、零碳三档,强调“优先通过节能减排实现零碳,碳抵消为最后选项”。实践中,标准面临技术瓶颈(如CCUS部署不平衡)、资金不足(老园区改造成本高)、数据不健全(碳排放数据时效性差)等挑战。

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总监李卓分享了零碳园区实践经验。该中心服务的22家园区中,5家获国家发改委推荐为国家级零碳园区试点。他指出,国内零碳园区需满足“三有”条件:有规模(涵盖生产、生活、生态要素)、有路径(减源增汇措施清晰)、有验证(数据可核查)。以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为例,其通过10GW风光基地建设、能碳管理平台搭建,2025年预计减排120万吨二氧化碳,获世界经济论坛认可。

北京化工大学讲师罗艳妮分析,当前零碳园区法治供给分散,无专门立法,相关规范散见于《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中。她指出,实践中存在行政许可多头管理、产权与碳资产模糊、标准协同不足等困境,建议制定《零碳园区建设与管理条例》,统一碳排放核算标准,明确碳排放权为用益物权。

北京知行法律实务研究中心双碳法律服务团秘书长吴良涛提出,法律服务可通过政策申报、合规管控、碳金融三路径赋能零碳园区。例如,协助湖北某园区对接中央预算内投资,梳理光伏、储能等改造项目清单,最终获补贴5000万元;为山西某煤炭企业定制碳税申报等合规课程,参训超200人,企业合规风险下降40%;协助企业以碳配额质押获贷3000万元,破解融资难题。

安徽开放大学副教授何宗泽强调,数据是连接能源流、碳流、信息流的核心。通过传感器、区块链等技术,可实现碳管理“可量化、可追溯、可优化”。山东河口案例显示,碳数据整合可撬动7000万元碳资产交易,但当前仍面临数据孤岛、技术成本高、用户意识薄弱等挑战。

中国公安大学副教授曹文明提出,零碳园区建设需下沉至个人与社区,构建零碳文化。他建议,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确零碳企业、社区、乡村的贡献路径,避免“重技术、轻文化”,通过文化引领促进零碳理念落地。

与会专家认为,本次会议为零碳园区法治建设凝聚了“技术+标准+法治+市场”协同共识,后续需通过动态完善法制、分行业制定标准、深化数据赋能,推动零碳园区从“试点”迈向“规模化实践”。


上一篇:“首都产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服务”系列活动----2024年大兴区“双百”法治宣讲暨送法进企业讲座成功举办 下一篇: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