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歧视:中国社会的毒瘤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2月23日) 发布时间:2012-2-27 12:30:57 点击数:
导读:美国社会的毒瘤是种族歧视,中国社会存在毒瘤么?答案是有的,就是地域歧视,而且我认为危害更大。中国的地域歧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城市歧视农村、本地歧视外地。地域歧视不是今天才有,中国几千年来等级…

美国社会的毒瘤是种族歧视,中国社会存在毒瘤么?答案是有的,就是地域歧视,而且我认为危害更大。

中国的地域歧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城市歧视农村、本地歧视外地。

地域歧视不是今天才有,中国几千年来等级观念和基于自然经济下的各自为政为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和经济上的肥沃土壤,这是不用讳言的。应该说新中国建立理论上扫除了人分三六九的等级观念,自然经济也被商品经济所取代,因此地域歧视应就此消除至少弱化才是,遗憾的是,我们都很清楚,地域歧视极大的加强了,歧视范围扩大了。因为人们等级观念加强了,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地方经济比自然经济更具排外性,而现在的地域歧视与古代的地域歧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种地域歧视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在人们眼里地域歧视主要体现在城里人看不起或欺负乡下人,本地人看不起或欺负外地人,并归结个别人的素质问题,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尤其是这些现象给人带来极深刻映象甚至演化成一种地域仇恨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本质。

先说等级观念,古代和现代的等级观念所依附的都是身份,这种身份的差异在古代主要体现在权力、知识的差异上,财富倒在其次。随着政权控制力的加强和通过权力获取财富能力的加强,今天的等级观念主要体现在权力和财富的差异上,而国人攀附权贵的惯有思维又使得等级观念带有更浓厚的地域色彩——距权力中心和财富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成为了身份的一种标志。所以京城里的卖冰棍的小贩自然可以看不起外地人,不论你是务工还是来旅游。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更是天经地义的了。打死你个孙志刚还不是小菜一碟!?甚至不用自己动手。

再说经济因素,这里主要体现在地域经济歧视,不是人对人的歧视,同样有本地歧视外地,城市歧视农村。前文说过,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地方经济比自然经济理具排外性。这点经济学家们自然比我认识得更清楚。我试举三点原因:第一,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由于备战需要和当时领导人的小农思想,各地方经济都普遍呈现小而全的特征;第二,地方政府所控制的工业是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第三,地方工业的效益与当权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有紧密联系。要维持地方低效的小而全的经济体系,自然要排斥来自其他区域的竞争者,被排斥者自然也不甘心,于是小到香烟,大到汽车都成为地方贸易战的牺牲品,而且规模之大、手段之简单粗暴让久经国际贸易战的外国人也叹为观止。而另一方面要填满地方低效工业的无底洞,当权者必然要想方设法搜取所能搜取的资源投入其中,于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和进城的农民工就自然成了另一种牺牲品。于是乎,这种根植于计划经济的地域经济歧视在今天的中国大行其道也就顺理成章了。(经济上的歧视会不会最终体现到人对人的歧视就不得而知了,请大家补充。)

既然地域歧视能给当权者和当权者周围的人带来优越感,带来经济利益,为了维护周围社会的稳定,对地域歧视给予制度上的保证那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任何破坏这种稳定的行为都将受的制度上的惩罚。户籍制度、收容制度、暂住证、外来人口的管理制度,外地企业的准入制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凡是能够明确身份的制度,凡是能够劫人肥己的制度,不管它是多么的不合理甚至是多么的不人道,我们都可以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制定出来并严格执行直至滥用。在披上合法的外衣后,再以五十多年的光辉成就披上合理外衣,我们就可以继续高枕无忧,继续自欺欺人,继续淡漠损害国家长远利益和发展潜力,继续淡漠和损害人的尊严和权利。我们还在继续。

 

 

“同城人同待遇”前景值得期待

来源:兰州日报(2012223日)

兰州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会暨流动人口工作促进会议传出好消息:在未来的工作中,兰州市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根本,落实流动人口同城待遇,在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入托、就医、就业、技能培训、购房租房、劳动保障、困难救助、司法援助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逐步扩大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同城人同待遇”,这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表述,美好而让人期待。在全国各地户籍藩篱久攻不破,很多地方政府坚持以户籍工具维护本地利益,人为造成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之间心理割裂的当今社会,兰州市政府发出此等承诺,值得称道。

2010年,中央针对当前全国各地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富有远见地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和要求。“同城人同待遇”的政策恰恰就是一种颇具勇气和智慧的社会管理创新政策。

作为一种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同城人同待遇”当被城市中的每个人认同和接受;但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政策,“同城人同待遇”要实现起来却也有很高的难度,基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在兰州实现“同城人同待遇”显然无法一蹴而就,在此方面,政府不妨借鉴一些先进省市通过积分入户的方式,利用量化管理工具,逐步推进这项工作。其次,“同城人同待遇”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控制等诸多方面。当下“同城人同待遇”政策的提出顶多还只是一张画好的饼,如何真正让其能够现实地惠及兰州50余万的外来人口,那还需兰州市各级职能部门领会政策要领、认真落实好多重步骤,唯有如此,这项政策的全面实施才能算有了根本保障。第三,“同城人同待遇”的政策,让兰州在外来人口管理政策上走在了全省的前面,充分说明兰州决策层对流动人口的尊重和重视,更能体现兰州作为省会城市的价值和引领作用。

从政治伦理来看,“同城人同待遇”不仅符合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理念,而且也是执政者对各类国民和住民同等负责、同等服务的必然选择。从社会管理需要来看,“同城人同待遇”是化解社会矛盾、缩小社会裂痕、促进社会和谐的明智决策。只要决策者能够秉持服务理念并将之落实并实施,让各类群体感受到居住地的温暖和幸福,这个城市的未来终将越来越美好!

上一篇:国务院: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 下一篇:中国新领导层第一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