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业身陷打假困局的尴尬与无奈

作者:记者周强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6-18 10:07:07 点击数:
导读:中国驰名商标”作为国内商标品牌的最高荣誉,是同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熟悉并认可的商标。然而当“中国驰名商标”遭到“仿冒”,当“中国制造”面对“中国仿造”,却使得品牌商时常身陷打假…

中国驰名商标”作为国内商标品牌的最高荣誉,是同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熟悉并认可的商标。然而当“中国驰名商标”遭到“仿冒”,当“中国制造”面对“中国仿造”,却使得品牌商时常身陷打假困局的无奈之中。目前我国拥有近300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其中大多数曾被假冒,假冒违法行为不仅给驰名商标拥有权企业带来巨大的信誉危机,且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一件真品羊绒衫的生产成本在600至1000元之间,而一件假冒产品的总成本却只有100至400元之间。如果按市场统一零售价销售,那么一件假冒羊绒衫要比一件真品羊绒衫多获利50%以上。这就是近日记者在上海皮皮狗毛纺织有限公司采访时了解到的“中国驰名商标”——“皮皮狗”面对的尴尬。

  上海皮皮狗毛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著名羊绒产品生产企业,“皮皮狗”品牌羊绒衫款式时尚、做工精细、质量过硬,广受消费者青睐,产销量在上海等地羊绒产品市场上多年居于龙头地位。上海皮皮狗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灵山告诉记者,近年来,在“皮皮狗”品牌羊绒衫产值不断增长,销售区域不断扩张的同时,市场上悄然出现了冒用“皮皮狗”品牌的其他商品。随着愈演愈烈的假冒“皮皮狗”品牌的出现,使得真“皮皮狗”遇到了信誉危机。

  进货额下降了55%左右

  早在2008年,上海皮皮狗毛纺织有限公司就接到消费者的投诉电话,称买到了假冒的皮皮狗品牌羊绒衫。经调查核实,市场上确实存在假冒产品,且呈上升态势。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假冒现象主要出现在二级代理商及一些中小羊绒衫专卖店和网店环节上。起初,这些环节销售的皮皮狗品牌被查出3%是假冒的。而前不久在山东、山西等地区,则查到了个别专卖店销售的产品中竟然有50%以上的假冒皮皮狗品牌羊绒衫在销售。这些含绒量少,以次充好的假冒产品,多是以假冒商标和畅销款式的形式出现。

  “大量的假冒皮皮狗羊绒衫给企业的生产销售造成了严重损失,对皮皮狗品牌的市场信誉度也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公司销售部丁右铭经理告诉记者,“参与售假的代理商假设以前进货量为七、八十万,而现在进货量却下降为三、四十万,进货额下降了55%左右。”

  由于大量的假冒品牌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导致消费者对此品牌产生了怀疑与不信任,使皮皮狗品牌美誉度、荣誉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显示,有15%的消费者一旦购买了信赖品牌的假品,将不会再次购买此品牌。

  对此,皮皮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诸如在标示牌上贴防伪贴,做辨别真伪说明;与代理商签订“从自身做起,不制假售假”的承诺书;加强市场走访力度,发现假冒产品严厉打击等等,但收效甚微。


  艰苦的维权之路

  为了应对假冒事件,皮皮狗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专门设立“打假办”赴各产品销售地进行维权。然而,维权之路的艰辛却让皮皮狗公司苦不堪言。据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有一次,在某省发现假冒产品后,公司找到相关职能部门请求查处,对方却称:“现在食品安全的事我们都管不过来,哪来精力管你们的事?”更有个别人甚至向公司索要数额不下10万元的所谓“办公费用”,才肯帮助查处。

  据皮皮狗公司 “打假办”人员介绍,由于侵权地大多不是被害企业所在地,因此很难追究假冒者的相关责任。被害企业到侵权发生地报案,能够受理的很少,能够立案的就更少,能够追究假冒者责任的就少之又少。由于个别地方领导缺乏全局意识,往往站在本地区的利益出发,认为假冒驰名商标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不妨碍大事,对外地来办案的配合不积极,甚至以影响地方经济为由,设置障碍,阻止查处,导致查处工作搁浅。

  商标的保护力度不够

  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不够,也是近年来假冒品牌盛行的重要原因。

  全国人大代表赵启三在去年的人代会上曾提出,希望相关部门加大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有效保护驰名商标权利人的权益,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公平竞争、统一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树立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国际形象。

  赵启三认为,驰名商标从注册、获得较高声誉直至被认定的历程,是企业从地区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过程。驰名商标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产品容易被侵权假冒。鉴于目前驰名商标企业在维护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引导,使企业和公众深刻理解驰名商标的法律本质和法律意义,准确运用法律手段对驰名商标进行全面保护,深刻认识驰名商标法律制度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完善法律制度,以加强对驰名商标的特别保护。

  打假维权,谁之责?屡打不禁,谁之过?这样的问题也许早就不该再问。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众多的知名企业身陷打假困局,他们的尴尬与无奈究竟还要持续到何时?

上一篇:iPad中国内地商标权诉讼调查 下一篇:知识产权打假侵权法律服务的模式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