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先生喜欢谁?

市场先生喜欢谁?
 

伦敦金融城里的人喜欢说“市场观点”和“市场认为”。市场当然不会“认为”,只有人会“认为”。但这种将市场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价值投资者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曾写到过这位反复无常、变化多端的“市场先生”(Mr Market),他的衣钵传人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继承了这种偏好。

金融系学生有另一个常见的比喻:市场是一个投票机,参与者可以借此记录下各自不同的看法。市场价格记录的就是基于信息形成的各种观点持续变化的均衡水平。

虽然上述两种描述模式并不完全矛盾,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拟人化的说法是分等级的。“我们或许可以问问市场,”金融城里的人会这么说,但前提是他们职位很高,或者是所在领域的一流专家。这些人的特权来自能够直接接触到“市场先生”。金融城和华尔街最谨慎的权势人物展示了“市场先生”追随者的风格和怪癖。

投票机的说法属于民主范畴。每个人的观点都很重要,不过一些人的观点比其它人更重要。观点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它们背后的钞票数量。

对于那些将市场看作人的投资者来说,投资技巧就是了解“市场先生”的心理,比别人稍微快一些预见到他情绪的变化。而将市场看作投票机的人则对一切投资技巧都持怀疑态度:他们相信,持续全民投票的结果反映的是集体智慧。所有可知因素都已体现在证券价格之中。投票机的说法支持有效市场的假设。

两种说法都有指导意义,但哪一种都不足以描述全貌,太过刻板地坚持其中一种都会导致错误。投票机制的比喻对于解释短期市场反应是必不可少的。市场参与者投票表达他们对各种变量的预期,而他们预期结果的范围以及揭示结果的过程都是有明确定义的。市场价格反映了对利率决策和企业业绩公告等事件的普遍看法的均值,市场反应将体现出均值和结果之间的差异。

但拟人化比喻有助于解释长期趋势。传统智慧的一致性决定了日常影响市场的潮流和时尚。“市场先生”观点的突然变化是解释极端市场变动的唯一方式,比如1987年的市场崩溃。

但由于“市场先生”其实并不存在,那些追随他的人不过是在追随自己的影子。在这个想象出来的世界中,没有真相的评判标准,只有人们普遍相信什么是真的。因此,正如在新经济泡沫期间,普遍信念可能会与客观现实脱节。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说,第一次海湾战争只发生在电视尚。与此差不多的是,新经济只能在华尔街观察到。如今,有一种观点认为,相比于实实在在的投资,不透明的融资安排能创造多得多的利润——这种观点只是在被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才有效。

但如果说拟人化比喻太过相对主义,那么另一个观点则太过理性。将市场比作投票机的说法过于相信集体的智慧。正如巴菲特所观察得出的,有效市场的假设有90%是真实的,但90%和100%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根据结果评判智慧的实用主义证明了巴菲特这位“奥马哈圣贤”(Sage of Omaha)的投资哲学。“市场先生”是个老傻瓜,偶尔会让伯克夏-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买到低于基本价值的资产。市场公投中的投票者是一些钱拿得过多、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相对于没有被“市场先生”领地上的阴谋扫地出门的精明观察者的精明评估,他们的观点无足轻重。

译者/李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