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学习与就业:21世纪教育的全球实验

作者:陈梓舒 来源:FT中文网撰稿 发布时间:2016-10-28 21:58:02 点击数:
导读:衔接学习与就业:21世纪教育的全球实验

波士顿在2016年9月的最后一周举办了Hub Week。它是一个由波士顿全球日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麻省总医院举办的盛会。Hub Week汇集了科技、艺术、医疗、城市规划、环境等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在一起进行思维碰撞,共同解决波士顿当地与全球的社会问题,包括为21世纪的学习如何衔接就业提供解决方案。

在9月27号晚上的包容性创新大赛(MIT Inclusive Innovation Competition)颁奖典礼上,麻省理工学院数字经济项目(Initiative on the Digital Economy)为创造就业机会的教育组织颁发了100万美元奖金。在知识型经济、数字时代里,这些组织从下四个角度来解决教育与就业对接的问题:为未来而准备的技能,就业者与就业机会的配搭,劳动力市场的新型运营与商业模式,使用科技与机器最大化劳动效力。

其中Year Up 是“为未来而准备的技能”板块的大奖获得者。在美国,600万青年没有稳定的职业发展渠道;与此同时,在未来的十年内,美国将有1200万工作岗位空缺,原因是找不到技能匹配的人才。Year-up看到了青年人力资源的技能与雇主需求衔接不善的问题,因此为无业青年创建了时长1年的就业技能提升项目。

这个1年的教育项目通过三个方式来提升这些青年的就业可能性:前半年进行硬实力与软实力提升,后半年去企业实习。它的服务对象是美国的低收入社区、城中城里的高中毕业生。85%完成这个项目的青年在4个月内继续上大学或被雇佣。完成该项目的青年,起始年薪达到3万美金以上。Year Up每年服务3000余名学生,在解决贫困青年就业问题的同时,为全球1000强企业提供人才。

Year Up于2000年成立于美国波士顿,第一届招收 22名学生,到2016年一共为13000余名贫困待业青年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它的合作实习单位包括贝恩咨询公司、富达国际投资管理公司等,期间还收到来自微软公司的1000万美金资助。2005年之后,Year Up 先后在纽约、 芝加哥、硅谷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帮助美国东西海岸主要城市内的无业青年。

Year Up作为成功的衔接教育与就业的案例,被麦肯锡咨询公司写进其研究调查报告《从教育到就业:设计一个行之有效的系统》(Education to Employment: Designing a System that Works)。麦肯锡的这份报告覆盖了25个国家,深度调查100所衔接教育与就业的机构,关注全球7500万无业青年,以及招聘不到初级职员的企业。其中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关于学生的就业准备成熟程度,教育从业者的信心远远高于学生与企业的信心。其中,提供教育服务的人员(教师、学校行政人员等)对学生就业的准备成熟度有75%的信心,然而学生对自己就业的准备成熟度只有45%的信心;企业,也就是雇用方对学生就业的准备成熟度也只有45%的信心。这一发现意味着,关于如何让学生为就业做准备,教育的提供者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哪些是雇用方愿意支付酬劳的职业技能?对这一点,学校少有了解,因此也没能成功地培训学生,使得他们获得企业所看重的技能。

教育与就业衔接不善这个社会问题的产生,重要原因归结于过时的教育模式。就像英国教育家Ken Robinson爵士指出的那样,大型公立教育直到19世纪中期才开始出现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为了训练工业革命时代的工厂劳动力而诞生。工业文明从1760年的英国开始,逐步蔓延到欧美、日本,随之进入东欧、前苏联、拉美、亚洲、非洲。中国的工业文明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改变以往基于农耕、畜牧的生产方式,进入大批量的制造业、矿业等工厂生产。工业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美国汽车企业家福特所发明的流水线,每个岗位上的工人大量重复劳动。对比现行教育,大量的作业与题海战术都逼迫学生进行高强度的重复脑力劳动。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学生只需要看题库,机械式地背答案,不需要自己去思考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像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的流水线工人查理那样,只需要按照指令,重复拧六角螺帽这个动作,不需要思考六角螺帽是怎么做出来的、有没有更优的机器模型。也就是说,工业时代所产生的教育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做流水线上的工人。

在很大程度上,学校的社会性价值在于为其同时代以及未来社会的经济生产提供技能匹配的人力资源。随着我们生活的社会进入数据信息时代、高度全球化的知识型经济,学校也需要为社会提供现时代需要的人力资源,而不是持续满足工业文明时代的需求。与工业生产大为不同的是,知识型经济下的企业更看重雇员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比如谷歌专门分配给员工总工作时间的20%,用来做完全由兴趣驱使的工作、研发创新产品。无论是谷歌、麦肯锡咨询公司,还是IBM,这些拥有全球最佳品牌的公司,都非常看重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因为任何一个项目都不可能只靠一名员工完成。然而,由于大部分学校将教育模式停滞在工业制造的时代,其毕业生无法满足现代雇主对人才的需求。这继而导致大批青年就业困难,与此同时却有大量工作岗位空缺—因为招聘不到技能匹配的人才。因此,社会需要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新型知识与技能培训,来适应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公司与商业模式。

如何改变来自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将学生培养为新经济需要的人才,这是当下教育创新的重点。那么,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关键技能有哪些呢?21世纪学习合作组织(P21)回答了这个问题。P21 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旨在与商界、教育领袖、政策制定人一起,将21世纪新型学习放在美国K-12(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核心、引起全美范围对21世纪技能的讨论、重视与应用,以确保中小学生能适应新时代的挑战。P21合伙创始机构包括美国教育部、苹果公司、微软公司、思科系统公司等。该机构将研究结果写在《21世纪学习框架》一文中:“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4个C—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 communication(交流), collaboration(合作), creativity(创意); 5个“21世纪主题”—全球意识、金融与理财教育、公民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主要科目保留语言、数学、艺术、科学、经济、地理、历史等传统科目;媒体、信息、科技教育;职业与生存技能。《框架》提出五点21世纪基本的生活与就业软技能:灵活性与适应能力、自发自主、社交与跨文化交流、积极工作并可靠、领袖力与责任感。

对21世纪技能的探索不仅发生在美国。来自智利、中国、印度、墨西哥、新加坡、美国这六个国家的研究者联合哈佛教育学院国际教育政策主任Fernando Reimers发起 “全球教育创新计划”,研究不同国家如何根据国情拟定年轻人所需要的21世纪核心能力,并将探讨内容整合成为《21世纪的教育与学习》一书。在2016年10月1日-2日的年会上,来自巴西和印度的教育实践者分享了当地两所非盈利组织的成功案例。这两所机构专注培养学生的生存与就业技能。接受了这一系列培训的学生明显提升了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就业比率远远高于没有接受培训的学生。

印度的这间机构还创新地通过体育与艺术项目来提升学生的就业潜力,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生存技能。例如,通过踢足球,学习accountability(可靠——别人把球踢给你,你懂得踢给下一个人,而不是什么都不做)与leadership(领袖力——想到一个打法,并带领整个球队实施这个战略)。这间机构巧妙地通过提升学生的软实力来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然而,软实力是最难教授与评估的,有时甚至很难明确学生所需要的软实力是什么。例如,Year Up酒店管理类的培训师说,酒店管理类的学生最需要的软实力,是“容忍度”,也就是对各种各样的酒店顾客都能采取耐心包容的态度。所以,难以评估与量化可能是教授21世纪技能的挑战之一。

实施21世纪新型教育的更大阻力,来自于无法对现行教育模式踩刹车。中国的教育,在应试与题海中不仅缺乏对学生的就业准备培训,也缺乏21世纪软实力的培养。希望学生与家长跳出应试教育所设定的框架,在学业之外注重硬软技能的提升,不盲目追求分数。毕竟,分数不能保证就业,因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无法用死记硬背或刷题来解决;分数更不能保证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能在新经济环境下取得成功的人才。企业与公司愈发看重的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环境里的资源、利用广泛的信息来快速学习、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考试,却不懂如何创造价值。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中国2016年有765万大学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初中高中后不继续读书的人群约为同等数量。这意味着2016年的青年就业群体为1500万人。要实现走向就业的学习,具体的解决措施或许是多元的: 可以通过像“百年职校”这样的职业学校有效帮助更多的社会青年学习技能并就业;可以像许多国际学校那样在课程中配置21世纪技能培训。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大部分的学校首先意识到在校学习与就业市场的衔接不完善,并把21世纪教育理念与技能培训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同时减少应试教育在学习中的比重。

(注:作者于哈佛教育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专注教育创新。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育领导政策和人力发展博士在读生吴冕,与哈佛教育学院助教Tatiana Schevchenko对本文亦有贡献。责任编辑邮箱:haolin.liu@ftchinese.com)


上一篇:如何看待中医药 下一篇: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