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推动中国银行业改革

作者:尼古拉斯•博斯特 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14-7-2 13:57:14 点击数:
导读:中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引发大量热议。互联网金融产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保险产品、第三方支付平台、个人对个人贷款(peer-to-peerlending,简称P2P贷款),以及其他更为奇异的投资产品。换言之,互联网金融正迅速崛起…

中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引发大量热议。互联网金融产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保险产品、第三方支付平台、个人对个人贷款(peer-to-peer lending,简称P2P贷款),以及其他更为奇异的投资产品。换言之,互联网金融正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传统银行的范畴。

互联网金融增长过于迅速,引发了银行的担心和不满,虽然与传统金融部门庞大的资金规模相比,投资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资金总体金额仍非常小。中国互联网金融兴起催生了数个关键问题:互联网金融增长的背后是什么?投资这些产品的风险和益处是什么?它将对金融体系的其他领域有什么影响?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同时受到创新和监管套利的推动。互联网金融公司正在提供移动和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储蓄和投资方式,这与以前相比要便利得多。相对于中国大型国有银行的服务,这是一大改进。

然而,单单是客户服务的改善并不能解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增长。监管套利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政府干预,中国金融体系仍存在极大的价格扭曲。中国央行设定了存款利率上限——实际存款利率经常为零甚至为负。

这意味着,在中国经济以超过7%的速度增长之际,存款回报率低得可怜。互联网金融公司找到了纠正这一问题的方法,即用一只货币市场基金把客户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以获得高得多的协商利率。较高的利率水平传导至客户,这就是储户踊跃购买互联网基金的原因。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益处因产品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别。支付宝(Alipay)等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几乎对客户没有什么风险,而且也提供了在线购物的便利途径。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稍大一些,但通常也是安全的,因为大多数资产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

只要是投资于资金雄厚的大银行的协议存款,违约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相比之下,P2P贷款的风险要高得多,而且已经出现了违约和网站关闭的结果。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的其他更为奇异的投资产品同样风险很大。

持续的监管风险为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蒙上一层阴影。中国监管机构对如何应对互联网银行业现象意见不一。证券监管机构通常持支持立场,银行业监管机构通常表示反对,而中国央行则在两者之间走钢丝。大举投资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储户面临监管立场突然改变的风险——那将大幅削减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供应和流动性。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体系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就资金规模而言,投资于互联网金融产品上的资金与中国传统金融体系的庞大规模相比仍然微不足道。然而,如果重要的只是规模,就无法解释银行为何会对互联网贷款机构产生剧烈反弹。

正如去年6月“钱荒”表明的那样,中国各银行拥有大量储蓄资金,但流动性紧张。从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和高价竞标财政存款可以看出,对存款的竞争非常激烈。互联网基金成了争夺季度末存款的新竞争者——银行往往利用季度末存款来满足存贷比要求。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也代表着对中国银联(UnionPay)的直接威胁。中国银联是在中国几乎占垄断地位的银行卡联合组织,股东为众多银行。

互联网金融公司给银行的竞争压力可能同时催生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良性竞争的表现形式将是银行改善客户服务、增加网络和移动功能,以及推出更多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产品。良性竞争的迹象已经出现,银行已开始推出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促进这种类型的竞争将需要银行作出更多机制上的改变,而且还要金融监管机构变得更加灵活。恶性竞争的形式将是,银行通过推出回报率难以为继的理财产品来拼抢资金,通过增加隐性担保数量来加剧道德风险,以及通过游说监管机构来寻求阻碍金融创新。

在国有银行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金融体系中,互联网金融有可能成为改革和效率提升的主要催化剂。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产品相对透明,而且与信托投资等影子银行业体系的其他领域相比,普通投资者的参与机会更高。中国互联网金融试验的最终结果将取决于监管接受度,以及是否出台政策引导银行和互联网贷款机构朝着健康的方向展开竞争。

注:本文作者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助理研究员兼中国项目经理。

 

上一篇:中国互联网金融:小即是美 下一篇:中国拟将不良贷款打包出售给全球投资者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