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主义“占领”中国?

作者:高珮莙 来源:《 青年参考 》( 2013年12月25日 28版 发布时间:2013-12-29 11:37:35 点击数:
导读:经过30年快节奏、不平衡的经济增长,目睹周围其他人的成功和物价飙升,很多中国人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没有赚大钱的机会,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中国的物质主义并不肤浅,它在社会发展中有积极意义。在中国,没房子…

 经过30年快节奏、不平衡的经济增长,目睹周围其他人的成功和物价飙升,很多中国人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没有赚大钱的机会,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焦虑。

    但中国的物质主义并不肤浅,它在社会发展中有积极意义。

    在中国,没房子不可能有爱情?

    迈克·张觉得自己天生适合当男朋友。他知道在意大利餐馆该点什么菜,很会调鸡尾酒,还总主动给女朋友拎包。但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始终存在——这位28岁的语言教师兼翻译,在北京始终买不起房。

    “我告诉她我爱她,想娶她,如果她不介意我没房子。”迈克告诉美国《洛杉矶时报》,“但她说不行。我不知该怎么办,我没钱。”一年半以前开始关注周边房产的迈克,被高昂的房价吓退了脚步,而它还在继续节节攀升。在东北开面包店的父母愿意提供帮助,但几十万的首付仍遥不可及。

    最终,交了两年多的女朋友不愿在“注定没结果”的感情上浪费时间,离他而去。他承认自己必须开始攒钱买房了,但讨厌别人用财富来衡量自己的能力。他希望找到一个爱他的魅力胜过爱房子的女人。“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他说,“你是个好人,脾气好或有幽默感都不重要,她们不在乎。她们只关心房子。”

    在中国,迈克的遭遇并不鲜见。美国《纽约时报》称,金钱能买到爱情,成了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国家共同的信念。许多人的故事似乎都证实,理想的结婚对象得有房有车,感情则是次要的。

    与习惯婚后置业的美国人不同,拥有房子成为近年来中国人结婚的先决条件,它意味着男性成功、顾家,能经得起财政问题的挑战。尽管越来越多的女人成为职业女性,中国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相夫教子。很多女性在相亲网站上要求对方有车有房,而且“房子必须2000年后建,车子必须比小货车高档”。

    “不是每个人的父母都有钱帮你买得起房。”25岁的陈可春(音)花了6个月时间在北京寻找买得起的房子,但无功而返,“如果想让一个女孩嫁给你,你最好有强大的经济基础。”

    26岁的教育公司职员冯媛(音)试图为两个朋友牵线搭桥,但听说对方没房子,女孩连见面都不愿意。“她说,‘这有什么意义?没房子,不可能有爱情’。”冯媛向《纽约时报》回忆道。

    29岁的方京(音)一直试图说服女友帮他分担在上海买房的一大笔开支,以便尽快结婚,但“她仍希望我能自己搞定”。他告诉《洛杉矶时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在上海一个人很难买得起房。面对这种重大问题时,男女平等。”

    中国相亲网站百合网的顾问王志国(音)告诉英国《每日电讯》报,越来越多的女孩希望嫁给有钱人,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这种“不健康的趋势”越来越显著。“钱在婚姻中一直是个重要问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干最受欢迎,因为他们能保证好的生活。从80年代起,商人开始受欢迎,最漂亮的女孩试图用她们的美丽来交易。”他说。

    71%的中国人:有钱等于成功

    在中国主要城市的高档消费场所,不难找到拎LV手袋、戴劳力士手表的身影,到处都有人拿着iPhone大声通话,20多岁的年轻人开着崭新的豪华轿车在街上飞驶。

    据咨询公司贝恩调查,5年前,中国仅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10%,而现在,中国消费者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买家,占全球采购的近1/3,即使在政府重拳打击腐败和奢华消费后,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热爱仍保持强劲势头。

    据美国《国际商业时报》报道,最近,调查公司益普索发起一项调查,多达71%的中国人表示,他们通过拥有的物质财富来衡量自己的成功,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受访国家。来自20个国家的1.6万受访者中,平均有34%的人用物质衡量成功,中国的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多。58%的印度人持同样态度,土耳其、巴西和韩国位列前5名。

    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更倾向于将金钱视同成功,中国、印度、巴西,皆是如此。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物质主义倾向更不明显。持同样观点者在排名第7位的法国占34%,在第12位的德国占27%,在第16位的美国占21%,而在排名18位的英国,这一比例仅有16%。

    对于成功和赚钱,68%的中国人感到压力很大,高于46%的平均水平,排名第一,南非、俄罗斯、印度和土耳其紧随其后。

    美国《大西洋月刊》评论称,将物质财富与成功画上等号的倾向,正在中国浮出水面。

    美国“Thediplomat”网站承认,由于互联网普及率的限制,益普索的调查并不具普遍代表性,它针对的主要是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达一定水平的中产阶级,中国和印度都有相当多的人不参与主要城市的消费品市场。

    不过,广州中山大学社调中心一项调查显示,60%处于工作年龄的中国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并将幸福与物质财富直接挂钩。33.6%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下层阶级,只有7.2%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上层阶级。

    其实,中国真正的中产阶级并没那么多。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201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约为1.57亿人。调查还邀请受访者评价自己的幸福指数,从1到6幸福程度递增。约45%的人为自己打5分或6分,只有7.2%的人选了1分或2分。

    益普索的调查也涉及类似问题:“展望未来12个月,你对国家和家庭乐观还是悲观?”印度人的乐观程度位列榜首,53%的受访者对未来感到乐观。中国在此问题上排名第四,46%的中国人感到乐观,高于全球32%的平均水平。

    然而,对于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中国人的乐观情绪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尽管有相当数量(56%)的受访者相信自己未来12个月能赚到钱,这个数字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印度是惟一超过平均水平的亚太新兴经济体,71%的印度人对个人财富增长满怀希望。

    现代中国的精神危机,还是发展机遇?

    美国“Seeing red China”网站向许多“90后”提问,中国梦对他们意味着什么。答案不是“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是房子、车子或有魅力的另一半。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只要在中国的商场里快速一瞥,就很容易找到例证。

    《洛杉矶时报》称,在上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中,财富并没那么重要。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都很穷,房子由国家控制、单位分配,中国农村嫁女儿还会陪送现金、被褥和缝纫机作为嫁妆。但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和大规模城市化颠覆了这些,财产私有化和商业地产的建立,启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财富转移”。生活在财富爆炸时代的中国年轻人,对物质成功的渴望不断攀升。

    《纽约时报》认为,推动物质主义盛行的,是对现实的忧虑。经过30年快节奏、不平衡的经济增长,目睹周围其他人成功和物价飙升,很多人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没有赚大钱的机会,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焦虑。

    物质主义的泛滥令许多人担忧不已,认为这将成为现代中国的精神危机。英国《每日邮报》甚至评论称,拜金主义摧毁了年轻一代的道德标准。

    但“Seeing red China”认为,虽有数不清的数据能证明中国人物质主义的形象,虽然一些中产阶级喜欢“更高端洋气的活法”,但是,物质主义的流行在中国还相当有限。

    在高档商场,大多数购物者都集中在美食街或电影院,奢侈品店出奇地安静。相比爱马仕、Prada等大牌,H&M、优衣库这样的低价商店中更易看到中国消费者。

    普通农民工无疑更关心如何养家,以及攒足够的钱寄给家中父母;房租涨得比工资快,让蓝领工人和年轻人十分烦恼;网上频繁出现交通、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超过80%的中国人担心这些;大量微博文章和评论显示,网民一致谴责身边的物质主义行为。

    即使物质主义在中国确实存在,也并非所有人都用消极眼光来看待它。“Thediplomat”网站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正在中国日益突出,这是个好消息,尤其是在中国正试图摆脱以投资为基础的增长模式,进入更成熟的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时,这一趋势表明需求前景大好。

    美国《赫芬顿邮报》则认为,极端的物质主义来自根深蒂固的经济不安全感,但中国的物质主义并不肤浅,它在社会发展中有积极意义。欧洲广告公司TBWA研究称,纵向比较来看,忠诚、谦逊、尊敬长者等传统价值观在中国的吸引力有所上升。因此,《赫芬顿邮报》认为,中国并没陷入痛苦的精神危机,相反,正在恢复使其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上一篇:当代中国的真实变化 下一篇:中国应在这一代解决挨骂问题引发议论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