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中国媒体

作者:内德•莱文 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13-12-28 12:28:35 点击数:
导读:近几年来,世界日益变得网络化,平面媒体的广告收入不断下滑,大量西方报刊沦为牺牲品,它们开始步入下坡路,有些甚至关门大吉。想想破产的《新闻周刊》(Newsweek)吧,居然只卖了1美元。一直到最近,中国媒体公司都极…

近几年来,世界日益变得网络化,平面媒体的广告收入不断下滑,大量西方报刊沦为牺牲品,它们开始步入下坡路,有些甚至关门大吉。想想破产的《新闻周刊》(Newsweek)吧,居然只卖了1美元。

一直到最近,中国媒体公司都极为幸运地避开了这股潮流。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另一方面得益于在一个长期由过时的官方“喉舌”把持的行业里,以消费者意志为导向的媒体相对而言是个新鲜事物。

但它们的好日子似乎也走到了尽头。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减速和网民数量不断增长,媒体行业的颓势日渐东移。许多中国媒体公司都在努力应对这一转变,在香港上市的杂志出版商“现代传播集团”(Modern Media Group)就是其中之一。

现代传播自2009年9月9日(在汉语里,“9”的发音与“久”相同,这或许暗示了现代传播希望自己商运长久)在港上市之日起,营收与利润一直稳步增长。但今年情况有了变化:2013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同比下降7.9%,至2.714亿元人民币(合4470万美元);利润同比暴跌78.4%,至区区320万元人民币。该公司股价也受到了拖累,在过去一年里下跌了将近25%,目前的市值为7.8375亿港元(合1.011亿美元)。

现代传播创始人及董事长邵忠说:“市场变化太快了。”他指出,一直到不久前,自己刊物的商业模式都不需要做太多调整。“但在过去三年里,我们不得不持续进行调整,涉及内容、呈现、平台、销售、促销,一切的一切……要想跟得上市场变化,真的很难。”

身着平绒夹克的邵忠曾是广州市政府的一名官员。后来,他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建立起了一个拥有13份生活类杂志的出版帝国。现代传播麾下杂志包括旗舰刊物《周末画报》(Modern Weekly),以及其在2003年收购的香港老牌杂志《号外》(City Magazine)。凭借绚丽多彩的版面以及众多年轻的撰稿人,现代传播在上世纪90年代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该公司总部设在广州,那里靠近香港及其没有什么约束的媒体市场;另外,南方人生活较为悠闲,现代传播刊物的很多内容都很合他们的胃口。

但这家公司如今也开始面临困境——它的这种遭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今年上半年,现代传播的广告收入同比下跌9.8%,至2.466亿元人民币。随着读者群渐渐转向网络媒体,奢侈品公司(现代传播最主要的平面广告客户)削减了平媒广告支出。中国经济减速以及政府的反腐运动,也是促使奢侈品公司削减广告支出的因素。

就现代传播的名称以及它对今日中国何为“现代”的认识而言,紧跟时代是该公司天生就要面对的挑战。该公司旗下刊物投射出的光环,闪烁着乐观与考究的消费主义之光。这道光环代表了某种中国梦,但同时也有可能冒犯微博上越来越玩世不恭的大众。

现代传播这种紧跟潮流的编辑敏感性,本身是建立在官方媒体控制这一不稳定的体制之上的。在中国,如果没有官方发放的刊号,是不能出版刊物的,而只有政府下属机构才能申领到刊号。这一体制从技术层面上将民营企业挡在门外,一些官方机构便乐于出租刊号使用权来创收。为了出版自己的杂志,邵忠与许多官方机构达成了刊号合作协议,比如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及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些官方机构对杂志内容仍拥有最终决定权,因此现代传播必须灵活处理与这些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它们满意地敞开方便之门。

现代传播的世界主义还仰仗一根支柱,那就是外国媒体品牌的特许经营权。该公司负责出版《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和伦敦《艺术新闻》(The Art Newspaper)的中文版。它还从法新社(AFP)、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等媒体租用内容。不过,随着《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等外国报纸的中文版网站在中国接连被屏蔽,世界主义的道路貌似也前途未卜。彭博品牌在中国面临的困境尤为严重。去年,彭博社发布了一篇文章,详述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属聚敛财富的情况。

但邵忠否认上述事件对自己的刊物造成了影响。他说:“我们公司聚焦于时尚、艺术和文化,因此我们并不特别关注那类事情。”今年夏天,邵忠推出了香港版《彭博商业周刊》(他2011年拿到了该刊在中国内地的特许经营权)。他表示,这份杂志目前运营良好。

邵忠或许与媒体政治保持着距离,但他对打造新平台和争取广告客户保持着密切关注。《周末画报》发布了一个颇受欢迎的应用,邵忠还承诺来年将会推出一批创新产品。他希望调遣旗下各个刊物和平台,从不同角度报道同一事件。他举了一个例子,即本月初的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Miami Beach),《艺术新闻》和他的双月刊艺术杂志《艺术界》(Leap)合作完成了此次活动的报道。

邵忠坚信自己的公司不会重蹈其他公司破产的命运。

“近来我们一直在拿利润去投资新媒体,所以今年的利润才会比去年低,”他说,“明年新媒体将开始带动公司向前发展,届时人们会注意到的。”

译者/何黎

 

上一篇:纸媒的黄昏 下一篇:海外看中国人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