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路”或“路线”之争正常化

作者:张曙光 来源:思想网 发布时间:2012-11-10 17:18:59 点击数:
导读:发表于:2012-11-0821:05:02连续开了两天“全球化与变化中的价值观”的会议,今晚看凤凰卫视,方知美国大选已进入最后冲剌,不知是否飓风桑迪“帮忙”--领导政府救灾可能表现突出,奥巴马的支持率在几个摇摆州也略微领…

发表于:2012-11-08 21:05:02

连续开了两天“全球化与变化中的价值观”的会议,今晚看凤凰卫视,方知美国大选已进入最后冲剌,不知是否飓风桑迪“帮忙”--领导政府救灾可能表现突出,奥巴马的支持率在几个摇摆州也略微领先了。电视画面出现了奥巴马演说的大镜头,还引用他演说中的一句话作为小标题:“美国面临着两条道路”,显然,这一是指他代表的有利于“中产阶级”的道路,一是指罗姆尼代表的有利于“少数富人”的道路。在奥巴马看来,他的罗姆尼谁能当选,这关系到美国下一个四年的前进方向和道路问题,也可以称之为路线包括更具体的路线图问题,所以,他请美国的选民们投好这一票。


奥巴马提出的道路或路线问题很有意思,因为这个类似的问题在我们中国也一直存在着,只不过语境有很大的不同。


  走什么道路或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在我们历史上首先属于性质严重的“政治”问题,因为过去所谓“十次路线斗争”的夸大、虚妄和残酷,“路线”和“路线斗争”成为我们进入新时期之后试图摒弃的概念,但道路其实就是路线。谁都不否认,毛泽东与刘少奇邓小平在“大跃进”之后,思想认识就出现了重大的分歧,也可以说是有了不同的治国主张或政治路线,一个要阶级斗争为纲,一个要把国计民生当作头等大事,但在那个时期,刘邓的路线无论正确与否,都只能遭到“大批判”,而无申辩之权利。虽然刘邓在过去也未跳出计划经济那一套,但后来邓小平终于摆脱那个框子,并提出党和国家体制改革的命题,把中国引导到市场经济的方向上来。但主要由于政治体制没有变革,法治很不健全,政治与经济不匹配,导致资本与权力相互利用和勾结,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不公变得严重,人们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也有了所谓“左右”之分,他们对高层当然也就有了不同的期待。


  其实,左右之分只是一种极其表面和粗疏的区分,如果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左”或“新左”的指认相对确定、大体靠谱,“右”的标签就有点一杆子打八家了,且不说特殊利益集团或权贵资本主义及其拥护者属于左还是右,本身就成问题,因为这些人在意识形态上很少有主张私有化的,相反,他们唱的还是《国际歌》,主张的还是党的领导,赞成的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别是国企主导,--打着公有国企的旗子更便于某些人巧取豪夺。完全主张中国私有化、一味站在富人一边、不考虑底层民众利益的,固然可以说是右,但恐怕为数不多;而多数希望中国搞真正的民主法治、小政府大社会的,能算右吗?或者中右?真正的“中”即正确,与情境性的“中”即折衷,并不是一码事,可惜我们许多人不知分辨。


  重庆发生薄熙来事件,上下都有不同看法,许多人认为这里面存在着重大的政治认识和路线分歧,应当加以讨论和澄清,不要象过去那样,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检讨往往先定调子,讨论也是虎头蛇尾,最后留下尾巴,才造成许多人对基本的历史事实不承认或不了解;但是为了维护执政党的形象和政局稳定,当局将薄的事件定性于刑事案件,虽然符合法治原则,也不乏明智之处,但即使薄的违法乱纪的问题,也与他从毛那里继承下来的威权政治观念分不开,不展开这方面的思想分析和讨论,左派不服气,所谓的右也认为这将留下后遗症。--这不,那位游行时动手打一位老人的北航副教授,因为敢于为了自己的政治观念打人出镜率更高了,甚至扬言中共应当继续走“没有薄熙来的薄熙来道路”。


  看来关于社会发展的道路和路线之争,想避也避不开。学术问题还要讨论争鸣,涉及千百万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公正的社会发展道路和路线问题,更应当放开言路,让民众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在一个法治社会,我们反对的,只应当是以势压人,搞文革那样的所谓“大批判”。


  在利益和思想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地位和利益的差异,人们关于社会发展和政策有不同的理念或看法,完全属于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范畴。它们由代表不同阶层或族群的政党加以集中和概括,形成所谓不同的执政纲领,提出不同的道路或路线,当然会有一定的政治性,这些不同的政治见解和主张,即使有一个“政治上正确”或“不正确”的问题,也决不同于我们过去的“革命”与“反革命”(或“反党”)那样的定性,而都是合法的、正常的,且完全可以讨论、辩解的。政党理念和执政路线的孰是孰非,只能诉诸于公共平台上的辩论,而这恰恰是现代社会之所以活跃且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种辩论的结果,会让分歧的关键所在和问题的实质越来越清楚地呈现在全民面前,最后,或者某条路线获得更多的拥趸,或者不同的路线取长补短或互斥互补。谁当总统固然对执行某一路线有利,但却不会由其定是非正误,这要通过相应政策及其效果的长期检验。


  所谓道路或路线,有些属于理念的差异,有些虽然理念接近,路径选择可能很不一样。中共历史上的所谓路线斗争,现在看来大都属于后者,毛泽东定的“十次路线斗争”,问题不仅在于无限上纲,更是非要你死我活不可,不同意他的路线或做法的,就是“敌人”,就要把你打成“反党分子”,让你身败名裂甚至妻离子散,这其实已经是犯罪了。


  明乎此,在一个多元化的并且讲法治的社会,重新审视关于社会发展的道路或路线之争,看来很有必要。这里的关键在于,第一,要事实求是地承认并允许社会上和党内不同思想见解和理论观点的存在,这种差异的存在和争论,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模糊思想观念的差异则是模糊是非曲直,只能造成人们思想的庸俗和愚昧;在今天这样一个特别需要讨论问题、讲清道理、创新理论的时期,危害更大;第二,坚决放弃过去那种一元化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理论和做法,在法治前提下,以理性的眼光和态度对待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为人们公开和平等的讨论与争鸣创造一个制度环境和氛围,这无疑将大大有利于我们这个社会政治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上一篇:中国新领导人应起草新的社会契约 下一篇:“十八大”与中国转型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