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表市场几分熟?

作者:丁之方 来源:金融时报中文网 发布时间:2012-10-12 18:03:45 点击数:
导读:大约16年前,我作为上海的东道主与一批来自瑞士、法国以及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钟表人有过一次很有意思的饭局,就是在那里最早听到所谓的“煎鸡蛋效应”理论——中国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开拓这样的市场就像是在煎一…

大约16年前,我作为上海的东道主与一批来自瑞士、法国以及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钟表人有过一次很有意思的饭局,就是在那里最早听到所谓的“煎鸡蛋效应”理论——中国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开拓这样的市场就像是在煎一个早餐鸡蛋一样,即便是最早煎熟的地方已经有点焦黄了,其内部还是半生的状态。因此,如果要让中国这个大市场完全开发成熟,即便是考虑到加速度发展的因素,至少也需要花上50年甚至100年。这些年来,不断有做钟表销售的人说出类似的比喻,还有人进一步发挥说:俄罗斯、巴西市场太小,一煎就熟。印度市场太穷,一时还煎不透。因此以后的20年或者更长时间要依靠中国来支撑整个世界表市。至少从中国眼下的火热程度上看,所谓“煎鸡蛋效应”理论确实正在一步步地迈向现实。

按照这样的理论推导,15、16年前应该是打蛋入锅的起步阶段自不待言,那么目前的中国表市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呢?当然是热油后小火慢煎的最好阶段。私下里有行内人士直言不讳地指出:你可以随意选择控制火候将鸡蛋煎得偏熟或者偏生。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市场的各种营销与宣传手段都在全球领先:至少到今天为止加入买表与藏表行列的人都是先行者,只要能够加入其中,他们有可能能够从大批蜂拥跟进的后到者那里谋取到好处,也能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优越感,成为某些人群的“意见领袖”。作为这一时期中国市场的最大特征,就是那些往往对于手表所知不多的“意见领袖”们对于设计的微妙变化与机械的细微不同往往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很容易受厂家与商家宣传的引导。于是让中国的表市成为了可以任意添加作料的“新潮花式煎鸡蛋”——各种最激进的口味都可以到中国来一试身手,而且也往往有着不错的效果。

不过,国际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让事情有了一些变化,去看了这几年的巴塞尔与日内瓦表展的人们不难直接感受到:近来的主题就是保守加上“中国风格”——保守是指在机械功能与材料上遵循传统少有创新,而中国风格则是外观设计以精致均衡为主以迎合大多数人习惯的传统审美。对此有德国评论家在赞扬了手表终于开始返璞归真,摒弃了眩人耳目的花招之后也拖了一个尾巴——本来,电子石英技术的成熟就几乎在上世纪70年代终结传统的机械制表业的生命,如今死而复生的高档制表业或许会在金融危机与商业利润引导下,将自己的生命力完全依托在“复制传统”上,有将灵感消耗殆尽的危险。

应该说这样的评论是事出有因的。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国买家所占的比例在全球范围内都过高,一但有个店庆厂庆之类的大活动,无论是纽约、东京还是巴黎、伦敦、日内瓦、苏黎世专卖店请来的大买家贵宾,往往都有来自大陆的中国人。汉语普通话就此成为了讨论手表的通用语言,连英语的声音都被压了下去,更不用像多年以前那样考虑有人只习惯说法语、德语了。手表,正在向着越来越明显的“中国生意”演变,而其他国家的人们参与其事,仿佛只是为了依靠这个生意来赚中国人的钱。更加让人担心的是,如今的“中国生意”往往十分好做,让一些厂商不思进取,一味在销售手段与优化成本上下功夫,长此以往手表业或许也会失去众多要求很高但不愿意支付高价的懂行的欧美传统买家,从相当复杂带有技术含量的传统生意退化成为一个简单的高价奢侈品买卖。

每年的巴塞尔表展上,我都会问瑞士手表业内人士,手表是否有可能成为单纯的中国生意,回答倒是比较乐观的:首先在欧美依然有着不小的手表市场,成为影响这一产业遵循传统道路发展的稳定力量。而中国在眼下欧美的金融危机消费低迷中力挺了手表制造业,加上俄罗斯、巴西这样需求各异的市场,以及有待开发的印度和非洲市场,至少未来几十年里这还应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国际性生意。

至少在我个人的心目中,手表应该是一个世界各国人都参与其中的大行业,如果只是为中国人服务,是肯定不能够持续兴旺下去的,因此以上的结论也多少让我安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薛莉 Shirley.xue@ftchinese.com)

 

上一篇:“营改增”大背景下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申请 下一篇:分析:中国股票仍不便宜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