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记者挣什么钱?(上)

作者:程苓峰 来源:《金融时报》中文网 发布时间:2010-2-4 11:28:33 点击数:
导读:下面这句业内熟知的以记者收入的分级足以用来说明本土媒体业的尴尬现状:“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且不必怨天尤人。斗胆说句实话,如果从记者这个职业的商业模式上来讲,一流…

下面这句业内熟知的以记者收入的分级足以用来说明本土媒体业的尴尬现状:“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

且不必怨天尤人。斗胆说句实话,如果从记者这个职业的商业模式上来讲,一流就是要比二流、二流就是要比三流的境界高。

三流记者就是尽本分,把自己文章写好,客户就是发稿费的编辑或主编。今天国内主流商业媒体的积累十来年的顶尖记者,就算一个字一块钱,一个月写吐血到2万字,也就月薪2万极限了。不错的积累了六七年的记者,一万来块。

二流记者高明一些,没死盯着编辑的稿费,而是朝外看,把被报道的公司当成客户。所谓跑会,就是拿车马费或专访费,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有两个事要办:负面新闻小心遮,正面新闻大胆吹。有能耐拿这个钱的记者不简单,必须搞定编辑。否则人家老说你的报道有点邪,车马费怎拿得长?搞定编辑的方法一般两种:专业能力强,怎么说都有理,震得住;或者靠人际手腕,外加分红。

本质上,二流记者部分取代了编辑的角色,或者把编辑捆绑了,是合作伙伴关系。三流记者把编辑当作客户,二流记者以所报道公司为客户。他们的收入分为两块,左手拿车马费,右手拿稿费。算车马费,每天跑一个,一个会500,单月就过万。

一流记者更了不得。不仅取代编辑的角色,而且再往上游延伸,取代广告销售的角色。其客户已经超越了被报道公司的公关,而是被报道公司的有市场预算的部门。公关一次能给几百几千。但一个广告一般是十来万上百万,抽成10%也有几万。于是他们需要搞定的人就更多,要包括自己这边的主编和总经理,以及所报道公司的市场和高层。

要打通这么一长串链条,一流记者都是长袖善舞之辈,人精,不服不行。

问题在于:那些自命清高的三流记者,老说自己才是媒体业中坚,掌握最核心的信息和判断,可为啥就不能挣到最多的钱?说明你的商业模式有问题。

再来,二流和三流记者的搞法肯定难长久,他们每得到的一分好处,都反过来蚕食掉这个媒体和这个行业的生命力,所以本土媒体才这么衰。商业媒体的内容同质化极严重,费劲写稿的人不多了,都瞅着车马费轻松奔小康,把公关准备好的软文拿过来随机组合就成了。

于是劣币驱逐良币,正规收入上不去,鱼龙混杂,媒体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所谓聪明人都投奔企业去了,做市场做公关,由甲方变成乙方,翻过手来再给媒体的衰落加一把力。前一段碰到搜狐副总裁方刚,他忧心的说了句重话:急需要“抢救”作者。

为写稿的记者寻找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能挣体面收入有体面地位的商业模式,是振奋人心扭转困局的关键。

正好一朋友是某杂志助理主编,业务过硬,作风正派。她这两年的经历,似乎可以作为一个潜在模式,给各位记者做参考,各位看客做评判。

2005年,极看好腾讯,说它股票一定涨。但苦于必须到香港才能买,一直没机会。2007年末终于有机会去香港,用攒下来的稿费买了些腾讯,当时54港币,现在到了170。回报率各位自己算。要是在2005年就下定决心去一趟香港,那时股价不到10港币,回报率就是天文数字了。对比一下,同期的中国以及全球股市从天堂到了地狱。

2008年,靠SP概念上市的垃圾股华友,手持6000万现金,跟市值差不多。依据对华友向音乐CP的转型以及3G业务的来临,判断这是个极好的3G和音乐业务的双料优质壳资源。当时以3美金买入,今年果然被盛大收购,现在4美金,最高时在7美金。

2009年,网易惹上《魔兽》恩怨,股价一路从近50美金跌到40美金,3季度财报一塌糊涂。这时定心买入,从其几款游戏的市场表现以及内容部门的人事布局判断,40是它的底线。这个价钱买入,亏的几率极小。后来就算新闻版署撕破脸皮对网易发飙,其股价还是在40左右。

这位朋友这两年从股票里赚的钱,要比稿费强不少。而且请注意,这不是“炒”股票,完全是价值投资。无论买腾讯、华友还是网易,出手时心不慌手不抖,气定神闲,胸有成竹。

所以不妨把这看作是写稿记者的一条商业模式:踏实写稿,写好稿,提供对群众负责的真实信息,确实掌握判断这个行业的核心:第一是产品体验,第二是数据分析,第三是人脉。这里的人脉也绝对不是被报道公司的公关或者市场人员,而是整个产业广泛而深厚的人脉。比如这位朋友判断一款新游戏的好坏,是从搜索引擎、游戏社区、电信宽带等等节点那里,挖掘有效的信息。

凭借这些信息得出的结论,应该比猫在华尔街或者香港的办公室里通过给大陆打电话来写分析报告的投行精英人士来得踏实。

作为写稿的副产品,这个商业模式可谓一步到位:直接把所报道公司和产业的整体当作客户,因为你是股东,他们为股东工作。这应该算得上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商业模式。而且晚上不怕敲门。对比一下,四种商业模式可以说都是记者(媒体)影响力的套现。影响力大,才能交到很多业内朋友,才有猛稿和正确的判断,于是才有稿费和买涨的机会;影响力大,才能搞定编辑和公关,才有车马费和广告分成。不同的是,前两者影响力比后两者宽得多、实得多。

不过要特别提醒一点:买股票这个模式的难度极大,君勿轻易尝试。举个例子。2008年,一度被称为IT业第一名记的XX因为勒索某互联网公司钱财被抓,初审判刑三年。据说XX就是因为2007年末在XX网络游戏公司上市时大买其股票而赔掉几百万,心有不甘才铤而走险去摸老虎屁股。想想吧,能做第一名记,人脉够熟,行业够了解,照样翻船。

其实问题也简单:对产业基本面不熟,判断错误。中国的网游业多少年都走不出一个怪圈:第一款游戏容易成功,但第二款游戏一般都失败。为应对这个怪圈,从2007年开始盛大和腾讯才在长期酝酿后做平台。所以不论一个公司第一款游戏如何好,其后续的增长潜力一般都要两年后才能成熟而爆发。但这位名记不信邪,沉迷于对这个游戏公司传奇般创始人的膜拜,栽了。回想起来,这位名记一直重于写人写恩怨外加揭黑,对具体产品和数据涉猎不多。

对行业有基本的常识性判断,并且通过整合行业的全面人脉和综合信息做判断,是这个商业模式的两个基础。这只有能写好稿的三流记者才具备,跑会和拉广告的记者,想通过从公司来的单方面“内幕消息”搞定,相当不靠谱。这就容易走虚、跑偏、入魔道。

期望中国的记者能自立自强,媒体业能吹一吹新风,实现一个新的并且务实的等级标准:四流记者能写稿,三流记者勤跑会,二流记者拉广告,一流记者买股票。久而久之,聪明人就会进来,结构就会发生更多变化。

但这个模式也可能出问题,做了小股东的记者在写稿上可能屁股坐歪了,写猛稿和买股票这两个之间有些小冲突。看来记者的商业模式要绝对靠谱,恐怕还在“写稿”上,下一篇再谈。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电子邮箱:james.l.cheng@gmail.com)

 

上一篇:一流记者挣什么钱?(下) 下一篇:全国13家报纸发表共同社论敦促加速户籍改革